阅读历史

第 5 节 以身作则,正人正己当先正心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继续一起探讨向康熙大帝借智慧。今天要讲的是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康熙亲政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各级官僚懒政、怠政,不作为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一个问题,康熙继位之初是四辅政大臣当家,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面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小孩子亲政,这些老奸巨滑的大臣们会听命于他吗?康熙帝如何摆脱这个政治上的困境呢?那就是建立制度和规矩。制度谁都会定,关键是怎么让人心服口服的遵守制度。康熙决定先给自己定一个制度,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他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御门听政制度,御门就是乾清门。在乾清宫的前面听取王公大臣的汇报,议论朝政,决定军国大事。这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发明,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都没有这个制度,到场听政的王公大臣都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政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门听政这个制度从康熙六年开始一直到康熙帝病逝,几十年如一日。除了一些重大节日之外,康熙帝一以贯之从不间断。在这里我想起明代的一个帝王叫「万历皇帝」,他执政48年,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叫做「万历怠政」。万历皇帝在位48年,创下了30年不上朝的记录。不上朝,不见大臣,也不批奏章,他隐居深宫数十年,一直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明王朝的中央政府都陷于瘫痪的状态。所以《明史·神宗本纪》中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也就是亡在了万历帝手中。

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而康熙皇帝确是出奇的勤奋,所以明亡而清兴。那么康熙帝到底有多勤奋?李寅老师翻阅历史,为我们找到了康熙在300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的一张日程表,那么这个日程表里都写了些什么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话特别有名,康熙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时候也感叹时间忙忙碌碌都到哪儿去了?我翻阅史料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他说「朕于宫中,未明求衣,辨色而起。则命讲官捧书而入,讨论义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在宫里面每天天不亮就穿衣服,起床之后就命令讲官捧书进来跟他一起讨论文章,讨论道理。这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像小学生一样,康熙皇帝说自己是个学生。一大早起来就早读上早自习,学习完之后从内宫里面走出来,大臣们就开始依次奏示了,还要给大臣们给出意见和旨意。因为康熙做为皇帝要拿主意,这个时候又是个听政的人,又不是学生了。那么之后干什么呢?之后是大学士们拜见,大学士就是宰相,康熙就要和这些股肱大臣们商议军国大事。大事商量完了退朝了,退朝之后是不是就可以玩了呢?还不行,退朝之后还要读书、写字。思考「古今治乱得失」,丝毫不敢懈怠。一天中第二次学习时间结束之后,如果有闲暇,就写写诗、写写文章。康熙皇帝自己说:作作诗,写文章或者练练书法毛笔字之类的。康熙书法不错,这样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天黑之后康熙开始干什么?天黑之后就开始审阅一天的奏折,不处理完奏折是不能睡觉的。这样每年、每月、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