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4 节 进德修业,博览群书立品高远

大家好,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向康熙大帝借智慧。这次讲的是好好学习,不做外行的领导。那么康熙皇帝是怎么认识这个读书的好处的呢?他说「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也就是说所有的事都得从读书开始,他对读书有这样一个认识,他认为书读得多了,你的欲望就淡下来了,你的人品就会高尚,就会达到一种境界。读书之人有这种境界那不是很关键、很重要的吗?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遇到了一件尴尬事,要他必须学习。康熙清楚记得小时候,一个中国人叫杨光先的,他是个钦天监的专家,和一个西洋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打赌,测试日营。当时文武百官、九卿科道这些人都在场,结果却让康熙感到非常尴尬。怎么回事呢?汤若望赢了,所以后来康熙说过一句话,他说「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我不了解所以不明白,那么汤若望为什么赢?杨光先为什么输?杨光先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不仅如此康熙还有过一次教训,康熙七年,钦天监给康熙一本康熙八年的历书,当时康熙皇帝对这本历书没有把握,就让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看,结果却让康熙大跌眼镜。南怀仁不仅找出了错误而且还错误百出,比如一年中居然出现了两个春分,两个秋分,这个事情给了康熙极大的教训。康熙也不明白怎么出这么多错?就是因为外行,所以出错。那么接下来我再讲康熙曾经尝过的一个甜头,康熙十三年正是三藩之乱开始的第二个年头,战事焦灼,清朝非常被动。战争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武器,凭的是装备。早年的时候努尔哈赤为什么失败?就是袁崇焕使用了红衣大炮吗?努尔哈赤后背被人击中了,是什么武器?他自己都不明白,所以输在了武器上面。三藩之乱也是一样,所以康熙决定营造新式武器来对付三藩。南怀仁不负康熙皇帝的期待,造出了很轻巧的火炮。康熙问效果怎么样?到芦沟桥炮场去检验,一看名不虚传,火力很强,弹无虚发,所以康熙皇帝下令打造350门投入平叛战争之中。这个发挥的效率很大,后来在三藩之乱的平叛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康熙尝到了这个甜头。这个时候康熙皇帝知道,外行可真的不行。南怀仁凭借技术造出火炮真厉害,不得了啊!通过这样的一个教训、一件尴尬事和一个甜头,康熙皇帝认定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有发言权,不学习就不能够判断是非。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就是说约束自身就要谨言慎行,在家中要侍奉亲人,尊敬长辈。这样用一日之功便有一日之效。「志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讲通达,自不可量。」就是说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要找人请教解释,那么这样一来学业就会通达,取得很大的进步。「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未必能有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即便以后再拜圣贤为师也未必能学有所成。解决了读书的思想认识问题,康熙帝认为就要考虑如何读书了。图书浩如烟海,我们应该读哪些书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呢?对此康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