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3 节 学而有道,万事自读书明理起

大家好,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向康熙大帝借智慧。这次讲的是与众不同、手不释卷称学霸。之前我讲过,从康熙继位之初他奶奶孝庄问他志向,你有什么志向啊?康熙说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说我要做一位伟大的帝王,大有作为的帝王。这一计划说起来容易,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帝王呢?从书本上,从四书五经上了解到古人的经验和智慧,然后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这样的目标。康熙如何学习呢?我举个例子,康熙23年南巡的时候在船上日夜学习,当时跟随他的一个侍读学士叫高士奇的就心疼他说:皇上您得注意龙体,康熙说你懂什么呀?我学习是有乐趣的,我学习是愉悦身心的,我没有压力。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所以才乐此不疲。我梳理了一下,康熙大帝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至少有四个方面与众不同。

一是对学习的认识与众不同,他有一段话大家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秉烛之光。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小孩儿、幼儿学习就好像早上日出的阳光,壮年学习就好像夜间点上蜡烛走路一样。虽然你年龄大了,但是总比摸着黑走道强。就是这段话我为什么说它与众不同?因为他和古代一位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做「师旷」,这个师旷他是一个盲人,典籍中说他生而无目,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个瞎子。当时晋平公,就是晋国的国王晋平公说,「哎,世上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本来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可是我都70多岁了,想学习也晚喽。」师旷说那您还不赶紧的把蜡烛点上?少年的时候学习就好像走在朝阳下,壮年学习,就好像走在正午的阳光下,老年学习,就好像夜间行走时点上蜡烛。蜡烛光线非常微弱,可总比摸黑走强。晋平公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用这个故事来激励我,虽然年老但总比不学强。师旷这个音乐大师,和康熙皇帝的观点居然不谋而合。那么他第二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就是对学习的认识。他认为读书、学习可以长寿,这观点我们今天人也没有听说过。读书和学习还可以长寿吗?我们听听康熙是怎么说的。他说「今虽年岁稍增而记性更进,大约存心清虚,不但事不遗忘,于养生亦为有益。」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现在年龄变大了,但是我记忆力却越来越好了,我想是因为我内心干净、清静,只想着学习、读书。这样的话不但事情不容易忘,记忆力越来越好,对养生还很有好处。这也难怪,康熙对于学习是乐此不疲。能够延年益寿、能够长生不老那还不爱学习吗?康熙最后还总结了一下「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康熙皇帝说什么事都可以分出贵贱来,但是只有读书不分贵贱。穷人也可以读,穷人读书恐怕动力更大。

康熙说他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学习,八岁继位之后《大学》、《中庸》这些书里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左右的大臣。知道其中的大意之后就特别有满足感,觉得身心愉悦。而且每天读的书康熙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每字每句都能背下来,从来不敢懈怠欺骗自己。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