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4 节 消除心理疲倦:赶走心累才能考出节奏感

作品:高考不焦虑:考前心态调整实战指南| 作者:声工厂|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声工厂TXT下载

高三就好像一个炼丹炉,不管你之前什么样,进去一年游,你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段位了。对于紧张的学习氛围很多同学都能理解,毕竟这是考试前夕,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带着一些紧张,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紧张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说凡事要有度,超过了合理的度,问题就来了,怎么的呢?当然是过分的紧张,这种情况对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可是,有一部分同学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

有的原本一直学得都挺好,但到了高三,没过多久,发现效果大不如从前,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老是溜号,越是刻意让自己紧张起来,就越没有状态。这就像是强迫症犯了,自己跟自己较劲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在高三生中是比较普遍的,大约有近20%的同学存在「紧张不起来」的情况。他们也都为这种问题感到担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怕自己不紧张。」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高考的结果的重要性乃至人生决定性的夸大,使当事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了对高考结果的畏惧情绪,而这种畏惧导致了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过重的压力。在很难缓解的情况下,他们便采取在潜意识中进行回避的心理防御方式,从而表现出在行为上的「紧张不起来」。一般而言,一进入高三,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准备进行最后一搏,因此开始将自己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人的大脑、思维是需要休息的,长时间保持紧张的话,就会出现应急能力下降。学生在高三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较为紧张的过程,但是时间一长就会觉得疲惫。强烈的紧张过程所造成的巨大的能量消耗引起了接踵而来的疲惫。学习的状态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反应速度减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感到嗜睡,全身无力,甚至会出现萎靡不振。结果造成越是强制自己紧张起来,就越不能紧张。脑袋似乎僵住了,思想上也似乎懒惰了,于是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傻了」,是不是智力出现了问题,开始对自己没了信心。由此看出,很多同学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紧张,恰恰是由于过分的紧张才造成了这种不紧张的假象。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在父母的期望和压力下进行不自主的选择,从来没想过学习对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似乎是「父母让我学,我才学的;父母让我考哪儿我就考哪儿吧!"带着这样一种心态,自然就没有内在动机,就很难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一种「形进神不进」的状态——也是「紧张不起来」。

那么面对高考,如何来调节自己,让自己「不紧张」的状态变成适度地紧张起来呢?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意义,避免过重的结果期望压力带来的消极心理防御。高考的结果所能代表的不是高考本身,而是高考之前的过程。真正能够带给我们收获的是学习的过程。因此,不要把目光只盯在高考上。每一天都是需要自己真切去感受的,让每一天都尽可能地过得充实、有意义,才会让生命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