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八三八章 有了些想法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3-02-26| 下载:布袋外的麦芒TXT下载

海晏河清了?今日拓海遭遇海盗之事, 倒是让朕明白了, 事实上海盗一直存在。”

朝堂有一个现实,朝廷重臣中,南方人多于北方人。赵曦这样说,也是想敲打那些所谓的南人朝臣们。

这个现实不是短期能改变的,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从五胡乱华,中原文化南渡,就已经形成了国朝南方士族高于北方的基础。加上国朝疆域在北方的局限性,北方又连年征战不断,土地贫瘠等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北方读书人相对于南方人要少的多。

自前朝祸乱之后,丝绸之路断绝,商贾拓海,打通了海上通道,发展了海上易货。造成南方的富庶不仅仅是因为物产,也就有了海运易货收益的原因。

章惇有一句话说对了,有时候海商和海盗是分不清的。这也是国朝很少有海盗方面记载的原因吧?

“官家,政和之前,虽然朝廷税入尚可,但因为三冗之弊,地方州府郡县维持艰难,多有苛捐杂税的存在。臣为官地方时,也对此无力改变。”

“也因为如此,不仅仅是海上盗匪,即便是国朝内陆的盗匪事件也是时有发生。而朝廷的决策,基本上是非侵害州县者不予记载······”

王安石一点都没给先帝留情面,甚至说再往前推,估计朝廷也是这样的政策。

赵曦很无语,即便是这样,也没必要这样直白吧?

赵曦一直没有介入海运事务,是被自己知道的皮毛影响了。大宋航运发达,这是后世没有任何争议的说法。

赵曦一直秉承着,自己不熟悉的事务尽量不去干预的原则。

但是现在,既然有海盗频发的事,既然有了拓海队遭遇海盗的事由,赵曦就不介意介入海运事务了。

当然,赵曦的介入,不会限制海运,只会去促进海运,同样也必须规范海运。

“内阁代朕拟一道诏令吧。从即日起三个月,朝廷允许属于国朝子民的海盗改邪归正,朝廷既往不咎。”

“凡三个月后,依然有在海运事务上为非作歹者,杀无赦!另外,此诏令对琉求一带,或者说参与本次拓海队海战者无效!”

既往不咎,是因为朝廷没有做过限制,或者说没有相关法令······这时候也没有领海的说法,不在国朝犯下的罪行,也不适用大宋刑统。

“大理寺、刑部、市舶司会同市易相关衙门,组织相关官员,拟定适合国朝海运事务的法令······”

“工坊城根据此次海战的详细战况报告,改良火器,以求适应海战。同时,会同都水监,尝试将各式火炮、火药弹发射等军备装备到海船上,营造适合海战的火器船只。”

“讲武堂、兵部、枢密院,从现役军伍中挑选有航海基础的军卒,或者直接招募有航海经验的适龄丁壮入伍,甚至可以不必对应新军的招募标准。”

“同时,讲武堂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展海战相关的训练,包括海上射击,海上火炮的使用,海上陆战队的训练,以及海战各种常规战术的训练等等。”

这时候,赵曦已经不仅限于对这次拓海队溃败的报复了,而是真正的介入海运,或者说有意拓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