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问题

作品:苏厨|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2-06-08| 下载:二子从周TXT下载

好他重情,也只有通过感情来笼络,君臣投契,才能得其死力。

赵顼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太皇太后还记得苏油六岁时写过的诗歌,让赵顼不由得暗自感慨,自己还是不如她老人家。

赶紧说道:“明润言重了,就算历代贤臣,成就也难有能与你相匹的,朕又不是昏君,岂能不知?(ggdwx)•(net)”

“你这个少保,是朕早就定下的,可惜诸子福薄,未得教诲。≋([格♀格党文学])≋『来[格♀格党文学]♀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ggdwx)•(net)”

“我看扁罐机智灵动,明润你教育之功,莫非也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以后朕的孩子,也要交给你看顾,你可不能推辞。”

“如今建言,我只有受教之心,岂有怪罪之理?”

苏油赶紧躬身,还不敢推辞,只好说道:“臣多谢陛下看重。臣要说的,其实很简单——陛下,亲政十年,还记得即位之初,是怎样的心情吗?”

赵顼一下子愣住了。

即位十年来,自己每一天自问都在进步,努力学习处理政事,努力学习典章制度,努力学习圣人经典。

对老臣如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无不是礼敬有加,就是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教诲。

渐渐的,在学习当中,在群臣的理念分歧当中,赵顼建立起了自己的三观。

王安石去后,赵顼开始实际全面掌控朝政,在和宰执们的斗争当中,渐渐表现出能力和魄力。

可以说现在的臣僚,都是他刻意提拔的,他们能够成为宰执的最大原因,只有两个字——听话。

现在这场变法,已经从王安石的意志,赵顼支持;变成了赵顼的意志,底下只有执行,没有支持。

支持他的那些人,多是如蔡确李定这种人,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高远的政治理想,支持赵顼也只有一个原因——固位,幸进。

有理想的那一代,已经凋零殆尽。

所以当赵顼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边“高处不胜寒”那一句的时候,会发出那样的感慨:“苏轼终是忠君。”

一句问话,让赵顼生起感慨:“我薄德寡能,先君早归山陵。即位之初,仓廪十不存一,人民生活艰难,外敌嚣张跋扈,朝臣狐疑不安。”

“军甲不练,赋税耗竭,三冗之患,如沉疴难起。”

“我战战兢兢,生怕一步行差踏错,让国家万劫不复。我需要贤臣辅佐。”

“当吕公著告诉我,安石相公终于同意出山的时候,知道我多高兴吗?原来朕没有被上天抛弃,大宋没有被上天抛弃,上天终于给大宋送来了一个可以挽回局势的人。”

“我将国政托付给他,跟在他的身后虚心学习。王相公的变法之议,让我大感振奋。”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承诺?”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心目中的君子们,彼此之间的政见分歧,竟然大到这样的程度。”

“包括你,对王相公的主张,也存在那么多的发对意见。”

“到底谁才是对

(ggd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