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个字的课程

作品:回到山沟去种田|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2-11-09| 下载:二子从周TXT下载

几处摄像机开着,不过这次讲课的不是四爷爷,而是老伯。

就听老伯说道:“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字。”

说完在身后黑板上写下一个“鸿”字。

“这个字大家都认识,有个对联叫‘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鸿,从鸟从江,是一种生活在江边的水鸟。”

说完又在鸿字的下边,写了一个江字。

“大家注意,这里的江,不是现在的自然大型河流,它从水从工,为什么要从工呢?因为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一条人工河道。”

“具体在哪里?特指今天的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线的水系。因此‘鸟’与‘江’联合起来,其实表示‘沿着鲁西地区五湖水系南北迁徙的鸟’,所指即为天鹅和大雁。”

“这个字,还和‘洪’字通假,诸如《汉石经尚书洪范》:‘鲧鸿水,汨陈其五行。’诸如《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诸如《楚辞屈原天问》:‘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这个意思,都是来自于泛滥的洪水,也有博大,旺盛的意思。”

“因何而通?因为鸿雁是洪水的先导,见到鸿雁,那洪水很快就会到来。”

“当时龙山文化时代,鲁西地区居着一个部族,共工氏。”

“‘共工’就是众人合力治水的意思。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

“所以鲁西地区五湖一线水系,实际上是由共工氏领导实施的大规模治水工程,是在原有天然湖泽系统基础上,由人工建成的水道,故以‘水’合‘工’,造出了‘江’字。”

“这些东西有没有关联?其实我们只要将形容这条水系的两个字‘洪’‘江’,去掉水旁,答案就清楚了。”

下面听课的人传来一阵骚动:“共工,这里藏着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么神奇,在造字的过程中,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信息,而且它们就简简单单地摆在那里,我们天天用着,却不一定清楚其来源。”

“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不是夫子贪嘴,其实是比喻一个道理,学问要往精深里做。”

“好,鸿字的根脉讲清楚了,我们再来讲它的意向演变。”

“什么叫意向?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三国时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写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意象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主体心灵同化后的‘人性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融合了情感与想象。是我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具有无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