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641章 老谋深算

作品:逍遥侯| 作者:大司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11-18| 下载:大司空TXT下载

利益,都搞成公开化。每月五百贯钱,还不够花,还要伸手去捞钱,那就别怪他李某人不念旧情了。

实际上,把官僚们的利益固定化之后,算大帐的时候,朝廷其实是大赚特赚的。

地方官僚们的贪污**,他们收十,才可能给朝廷一。而且,破坏的都是自耕农或是商户的利益。

自耕农和商户,被纷纷搞破产之后,朝廷的税源,就会持续性的减少。

土地兼并,商业萧条,让朝廷的财源日益枯竭。一旦遇上外敌入侵,就必须加税养官,加饷养兵。

自耕农和商户的负担越重,流民就越多,朝廷的财源也就越发的捉襟见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李中易最大的国策,其实是:充分维护自耕农的利益,确保朝廷的财源充裕。

此次郑州之行,李中易总共单独召见了七名官吏,并把他们的名字都记在了小白本上。

和以往的王朝十分轻视吏员不同,李中易批准的新学进士,都是从吏员开始做起。

宰辅必发于州县,州县必始于吏员。

不从基层吏员开始做起,怎么知道底层百姓的情弊?

通俗的说,李中易要干的事,其实是从世袭的州县胥吏手中,一步步的拿回吏权。

帅船重新启航后,转入黄河,顺流直下,速度就快得多了。

李中易每到一个大州大县,或是大府,都会有意识的停留一、两天。

把在郑州做过的事情,换了题目,各做一遍。

天下大事,治官治吏,为第一要务,没有之一。

三个月后,李中易的帅船,才抵达了黄河入海口的滨州。

海运的好处,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

从开封运兵、运物资到幽州,走海路比走陆路的优势,大得实在是太多了。

走海路,不仅速度快,运量大,成本低。而且,战士们也不疲惫,下船就可以参加战斗。

滨州,是黄河水师和近海水师共同的基地。滨州造船厂,是除了明州造船厂、开封造船厂之外,第三大的造船厂。

巧合的是,从古印度殖民的大船队,也回来了,正在陆续靠岸。

李中易背着手,立于码头上,嘴角噙着笑意,默默的注视着一艘艘高大威猛的大海船,缓缓的靠岸。

朝廷的资源,其实是有限的。海外的殖民,必须要激发民间资本和权贵资本。

资本都是逐利的。海外的奴隶贸易,粮食贸易,丝绸贸易,茶叶贸易,瓷器贸易,让殖民者们赚得钵满盆满。

更重要的是,只要自己靠本事占住的地盘,就永远都是自己的地盘了。

这就意味着,殖民者的子孙们,也可以跟着享受到海外殖民的巨大红利。

以前,是李中易用力的推着大家去殖民,现在则是大家哭着喊着要加入到殖民队伍之中。

没有搭上头班车的权贵们,其实有一些,已经偷偷的开始造船,打算跟着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