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613章,不怕灾荒

作品:大明镇海王| 作者:中华田园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3-02-07| 下载:中华田园牛TXT下载

还算不错,老百姓家里面都有粮食,一时半会也不至于没有吃食,而且因为这些年来,大规模的从关内各省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到关外、海外。

故而原本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无论是江南还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无人耕种,特别是那些下等田、容易干旱的田地更是无人耕种。

剩下的这些人,很多都还跑到城里面去务工,种地也都是种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这种田条件好,抗灾害能力要强,即便是大旱,影响也可能不是特别大。

此外就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运输粮食去赈灾,需要的时间久,关键是100斤的粮食运过去可能连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给吃掉了,赈灾其实是很难赈灾的。

这也是古代粮商为何能够发国难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交通不便,特别是发灾害的时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粮食都很难运过去,手中有粮的粮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马路几乎已经遍布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还通了火车,用火车来运输粮食的话,不仅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赈灾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经通了火车,一车车的粮食可以直接拉过去,轻轻松松赈灾,成本变的很低。

粮商想要发国难财都很难,这一车车的粮食拉过来,你还怎么靠粮食发国难财?

再加上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两种东西,非常的耐干旱,也非常容易种植,产量还高,绝对妥妥的抗灾利器。

只要种上一些,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资本主义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地的工厂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最早的工人。

工厂里面工作,自然是不怕你下雨或者不下雨,只要工厂有单子,自己有工厂,工资在手,吃喝不愁。

在诸多因素之下,纵然是江南洪涝、北方干旱,各地的民生依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两地不产粮,有的是地方的产量。

辽东这边条件极好,粮食产量非常足,即便是辽东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整个大明吃了,再加上辽东已经通了火车。

朝廷一声令下,一车车的粮食直接从辽东这边往南运到北方各省,再运到江南各地,别说一年不产量,即便是来几年不产量都不用慌。

还有西域、河中这边,同样同了火车,这里的粮食、肉的产量非常大,根本就吃不完,一车车的粮食可以不断的运过来。

往南,南洋各省的粮食产量也是极高的,通过现在发达的海运系统,可以直接通过长江运到江南各地,保证江南的粮食稳定。

“还是现在好啊!”

“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是看得出效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