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

作品:汉世祖|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4-04-25| 下载:芈黍离TXT下载

来说,坐船比较辛苦,但比起陆地行军,仍旧要方便快捷得多。随着官府的开放,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汉的船运自然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尤其在统一之后南北互通的大背景下。海运以及海上贸易,已然渐露峥嵘,南方已然开辟了好几条成熟的航线,广州、泉州、福州等地更是源头,大汉民间的船队,最远已至印度洋,同阿三诸国交流上了,而大汉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密集繁荣的经济交流活动中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还得属于内河航运,以数千里运河为主干,辅以南北水系,民间舟船往来尤其频繁,全国直接指着河运吃饭的船夫、河工、纤夫、漕民就达百万之众。南北水运交通就不提了,东西之间,通过对石门的改造扩充,来自江南的货物已能更加顺利通畅地输入关内。而当这些水运交通条件利用到战争上时,其爆发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为了运送这批将士以及军需,负责此次大军供的水陆转运使张美轻松地筹集了三百多条大小船只,其中大半都是民船,包括上百艘为人使将士舒服点的客船......战争除了带给国家与百姓以负担之外,对大汉的工商业,尤其是船运以及军需相关的手工业,是起到了明显刺激作用的。这一点,在北伐诏令下达之后,就已然体现出来了。翌日,刘皇帝并没有待在宫中,早早地起行,北出邙山,他要亲眼看着他们登船踏上北伐的征途。刘皇帝没有驾临渡头,而是登邙山之巅,遥望渡口。西迁洛阳之后,刘皇帝已然数次登过邙山,立于峰峦,河洛形胜尽收眼底,但从来没有一次像此番,情绪复杂,心潮澎湃。日已渐高,悬于东方,金黄光芒映照在邙山群峰,日光也愈显明朗,是个美好的天气。孟津的渡口上,一派热闹,吆喝声不断,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做好,歇了一夜的将士们,听从着安排,有序登船,虽然忙碌,但并不混乱,军队永远是纪律最严密,效率最高的组织。春日的晚风吹拂下,刘皇帝感到十分舒适,哪怕已然站久了,也不觉累。“陛下,半数的船只已然,剩下的,最迟午时,也能起运!” 被刘皇帝看中,调任内阁学士的张雍收到消息,前来禀报。闻之,刘皇帝问:“张美在何处?” 张雍道:“张使君在渡口,亲自安排转运!”点了点头,张美在这方面,从来都是滴水不漏的,供馈大军,更是经验丰富,这也是刘皇帝让他负责此事的原因。遥望北方,虽然视野有尽头,但他仿佛能够看见,大河之上,百舸争流,满载着将士、军械、粮草的船只,在船夫们的操作下,破浪东行......刘皇帝的目光也变得深邃起来了,终于是北进了,澎湃的心情趋于平复,但心里却不禁空落起来,冷静下来之后,疑虑又开始冒头了。北伐是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此次胜败如何?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实现战略目标?辽国会如何应对?会不会如隋炀帝那边,闹得个灰头土脸的结果?几十万大军,统筹调度能否出问题?刘旸这个太子能否扮演好他该扮演的角色?赵匡胤、高怀德二人,是否会辜负他的信任?想得多了,刘皇帝甚至不禁疑虑,刘旸倘若借此次北伐,树立威信,几十万大军在手,会不会,敢不敢......随驾的除了几名大臣以及刘煦、刘晞几兄弟,便是刘葭这个最受宠爱的大公主了。此时,见刘皇帝有些心神恍惚,不由问了声:“爹,您站累了没有?”闻声回过头,看着个子长到自己下巴,青春洋溢,却越发有大姐气度的长女,刘皇帝眼神一闪动,调笑道:“李继隆、郭仪、赵德昭他们都在北伐军中,此去是为了沙场建功的,你还没告诉爹,看上谁了,等他们凯旋,就......”刘皇帝话一出,刘葭就红了脸,此前,公卿子弟们都陆续进宫了,既是给皇后看,也给公主挑的。刘葭呢,虽然嘴里说着没有,但目光投向北边,清亮的眸子中,还是带有明显的期待,少女不知觉间,已然怀春了。“回来再说!”刘葭呢喃道。听其言,观其态,那美丽娇羞的面庞,让刘皇帝都不禁有些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