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04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13)

【不过这种创造局部小气候依旧是有限的,哪怕是有钱人也没法时时刻刻享受,气候这方面从整体来看,还是听天由命。

既然改变不了天,老祖宗们脑袋也不是那么死犟死犟着,那就改变地吧。

好地自然是最好,但不好的地也不嫌弃,肯定不是地的缘故,一定是我们没有伺候好,地不肥就把它养肥,主打的就是一个溺爱。】

百姓没有觉得哪里好笑,自家的地哪怕是不肥也是家里的资产啊,哪里由他们嫌弃的份。

不过天幕说得对,改变不了天,他们也没想过改变,只是每年祈盼着风调雨顺,之前那些温室瓜果和他们一文钱干系都没有。

可地肥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啊,又不能真叫地歇着,一家老小的口粮还指望着呢。

【百谷草木丽依附乎土,种东西离不开土,安排农业时,就不能不考虑土壤的特征性。

从春秋战国开始,无数著作当中都提到‘土宜法’。

《尚书·禹贡》中将九州土壤细分为十类,《管子·地员》篇又将土壤分为18类,按照它们的贫瘠程度划分为七个等级。

这些都是在认识土地和作物后才能给出的划分,谁都明白要种适合当地土地的作物,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是需要对不同土壤特性了解,土地和作物之间联系的认识作为支撑。

农书啊,空口谈可不行,注定是要躬身实践,否则误导农业那影响太大,传下来的农书不少,基本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看来修书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方向嘛。】

农家:他们种地的经验可不少啊,往日不敢说出口,现在觉得还真行啊。

儒家:马不停蹄的把教育的书弄出来,本宫不倒,尔等终究都要靠边站。

实则危机感上来了啊,修书这件事决定权不在他们,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尽力压一压,手头上有东西说话腰板才硬气。

【关于土地的认识还有一个理论,那就是土脉论,简单来说认为土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很好理解,就像是土壤肥力是会随着种植改变,但土地的变化并不单单只是指代肥力。

早期我们对土地的认识不够,可在西周时期也笼统的概括出‘地气’的说法,基本上都指出在立春、夏至、秋分这几个节气,地气达到一种平和状态,是耕作的适宜期。

那么要想粮食收得多,就要调整土地到适宜期。

土壤太硬了就让它松软些,耕种久了的土地自然要休息,贫瘠的土地要努力施肥……

反正就是缺啥补啥,主打一个平衡。】

【其实这些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百姓或许不认字,可和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些深记于心。

耕作的方法大家比我要厉害,我对种地这件事并不明白,千年的经验传承加上农具的进步,大家会摸索出最适合的耕作方法,我主要讲讲土地肥力。

土地的肥力在利用那一定是农作物消耗肥力,这个过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