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2 节 人是什么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是西方哲学重要的基本命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答案别具一格。

说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和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准确来说,萨特要比海德格尔更符合存在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的定位,因为正是萨特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萨特的这句名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惘往往不是来自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究竟哪一种人生选择才能定义自己的人生呢?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现代人的一生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中,都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十字路口,困惑和迷惘越来越多。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很精炼地概括了这种困惑。在他看来,存在先于本质这个主张,是指导人如何生活,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他人与世界的关键要害所在。我们下面会分两点来向大家解释: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存在主义又主张怎样的人生观?

第一个要点: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并没有一个在出生之前就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本质和目的,人就是他所做的一切行动和实际生活的总和。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们不是带着什么伟大的目的和使命来这个世界上的,不过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是无内容的,人成为具体的人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是后天塑造的,并没有一个什么命中注定的标签,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由后天决定。。

在萨特看来,传统的西方思想总是赋予人一个在先的、固定不变的本质。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的动物,那么在这个本质的要求之下,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一步步教育他,使他变得非常理性,否则这个人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再比如,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所创造的子民。人只有在上帝的光芒中,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才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家园与方向。但是在萨特看来,这两种学说都是不符合人性的。因为人根本不是什么理性的动物,也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子民,人什么也不是,所以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塑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张空白的答卷,而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张卷子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人就是各种各样的因缘巧合、可能性与偶然性的总和。

比如在面临一个抉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我应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做出相应的抉择。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在经历了一些不如意之后,这个抉择仿佛让我们离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越来越远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抉择是错误的,它背离了我的本性和信仰。但是萨特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完全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套,用一个僵硬抽象不变的本质来反过来要求自己的存在,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达不到这个本质,人生仿佛就失败了。这是萨特坚决反对的。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