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2 节 越过「心理高原」:克服生理与心理双疲劳

作品:高考不焦虑:考前心态调整实战指南| 作者:声工厂|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声工厂TXT下载

考试还能考出「高原反应」?

今天跟同学们聊的这个「高原现象」。乍一听,你们可能感觉莫名其妙,觉得给这些学术用语起名的人很无聊啊,搞的人家紧张兮兮的。其实啊,是因为太多同学出现所谓的「高原反应」,才冒出来这个么词,要感谢还是要感谢我们自己的本事,不光能学习,都能开创新名词了。

我来说一种感受吧,就像人到了海拔4000米的高原会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学习中随着复习时间的延长和复习难度的增加,觉得自已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住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在头脑中不那么清晰,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简单一句话,你原来觉得超级简单的事,现在做不到了,天天走路,一下子不会走了,你说闹心不闹心?

「高原反应」这东西碰不得,真的去了西藏,喘不动气好在还有氧气瓶,但考场上的「高原反应」它会使你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身心疲惫,缺乏学习兴趣,甚至自暴自弃。有问题就开始解决,至少我们不是制造困难,袖手旁观。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从而笑傲高原之巅,当然,不笑傲也没事,能正常呼吸了,你想怎样都行。

「高原现象」哪儿来的?

一个字,「累」;两个字「心累」;四个字,「身心俱疲」。同学们,秒懂了吧?生理与心理双疲劳。

「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一月份和二月份,过年前后。这个时候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尤其是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考试、测验接踵而至,各科老师为争夺时间份额都在拼命发习题、讲义,这种题海战术使部分能力较弱的考生不得不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一些考生在课余时间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课间也不休息,甚至连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也抽不出来,中午吃饭也只是「凑合」……每天恨不得24小时都看书,在如此紧张复习的阶段,身体却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充足的营养。加上长期处于密闭缺氧的教室过度用脑,就开始有问题了。

还有部分考生没有一面好镜子,总是恍惚以为,多高都能有氧气,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对每次考试异常紧张担心,虽然加倍努力,可成绩并无大的突破,过高的要求与现实的无奈致使考生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当这种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没有效率熬再久也是白费功夫,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武功秘籍,大部分考生在复习时,由于自学能力差,没有制定适合自身的复习计划,不能归纳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缺乏反思与回顾的意识,只会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抱着一种机械的苦学加死学的态度,整天为做题而做题,一旦老师不发练习讲义,就会觉得无事可做,内心更加不安,只有不停做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