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9 节 酒虫:为什么莫言最偏爱这个聊斋故事?

作品:聊斋奇情:蒲松龄笔下的书生与美狐| 作者:琳琅智库|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琳琅智库TXT下载

大家好,我是韩田鹿。今天我们来说一篇特别短的作品《酒虫》。

这个故事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特别喜欢的小说。莫言在谈到《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谈到民间丰富而神秘的想象力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就是这篇《酒虫》。

长山有个姓刘的,人长得特别胖,嗜酒如命。自己在家独酌,一坛子酒很轻松地就喝光了。城外有田三百亩,一般都种上黍子酿酒。好在他家特别有钱,喝酒也没有对他造成什么负担。

有一次,一个西藏来的和尚见到了他,说你有病。刘某说我没病。和尚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喝酒,但从来就没有喝醉过?刘某说是的。

和尚说那是因为你的身体里有酒虫。

刘某一听,大惊失色,说我这病能治吗?您能不能给我治治?和尚说当然可以治。刘某问需要什么药,和尚说不需要什么药,你按我说的办就好。

下面就是给刘某治病的过程了。和尚让刘某在大中午俯卧在地上,然后把手脚都捆住,离刘某的脑袋半尺左右,放上一个敞口容器,里面倒满好酒。

晒了一会,刘某感到口渴得厉害,酒香从前方飘入鼻孔,再钻进脑子里,但就是喝不到,馋得简直就要疯掉了。

忽然之间,就感到喉咙里一阵奇痒,然后就哇地一声吐出一个什么东西,直接掉到了脑袋前方容器里的好酒之中。

解开绳子上前观察,就看到里面有一条红色的肉虫,长三寸左右,在酒里像条鱼一样地游动。

刘某大吃一惊,再三向和尚表示感谢。刘某想给钱,和尚坚持不要,说您只要把这条虫子给我就是了。

刘某答应了,又问你要这虫子何用。和尚说这虫子是酒的精华,在坛子里盛满水,把酒虫放到水里,稍加搅拌,就是一坛子好酒。刘某让那和尚当面试验,果然和那和尚说的一样。

自从和尚从刘某体内取出酒虫,刘某闻到酒味就讨厌,彻底对酒失掉了兴趣,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了下来。

按说从前刘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喝酒上,如今戒了酒,应该能攒下不少钱才是,可是他不但没有因为省下了这笔酒钱而变富,反而一天天穷了下了,到后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在故事结尾的「异史氏曰」中,蒲松龄发了一通感慨,说从前在喝酒上花费那么多,也不减损他的富有;后来不喝酒了,反而落入了贫穷,所以看来酒虫这种东西是刘某的福,而不是他的病。那个外国来的和尚想得到酒虫,所以欺骗了刘某罢了。

故事讲完了。

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的点,是把刘某的嗜酒如命归结为他的肚子里有「酒虫」。「酒虫」这种东西,知道的人大概都是在《聊斋》中第一次听说的,所以不是那么普及,但「馋虫」这种东西,我们中国人大概率上都知道。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馋了的时候,祖父母或父母就经常用它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馋——你馋不是因为你自己馋,而是你肚子里的馋虫馋了。

站在现代的立场,什么「酒虫」「馋虫」当然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说法,在其荒诞的表象下,其实是包孕着很深的哲理的,那就是,我们追求某种东西并在其中得到很大的快乐,但实际上,我们很可能是被某种东西束缚了甚至是绑架了;换言之,我们常常是在被某些东西束缚甚至是绑架之后,才会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追求财富的,对财富的渴望就是他的「酒虫」「馋虫」;追求权力的,领导欲就是他的「酒虫」「馋虫」;追逐异性的,情欲就是他的「酒虫」「馋虫」。

假如我们真的没有了所谓「酒虫」「馋虫」,生命往往也就因为失去了驱动而变得了无意趣甚至枯萎,就像刘某,失掉了酒虫,反而日益消瘦。在这个意义上,蒲松龄所作出的断语「虫是刘某之福,非刘之病」虽不科学,但还真是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哲理。

我们可能都需要养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酒虫」或「馋虫」。当然,这条「酒虫」或「馋虫」最好是「益虫」,起码也不应该是害虫。!